1,茄根有什么作用
茄根,中藥名。為茄科茄屬植物茄Solanum melongena L.的根。遍及全國。具有祛風利濕,清熱止血之功效。常用于風濕熱痹,腳氣,血痢,便血,痔血,血淋,婦女陰癢,皮膚瘙癢,凍瘡。中藥名稱茄根別名茄母,茄子根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快速導航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制形態(tài)特征生長環(huán)境鑒別入藥部位根。性味味甘、辛,性寒。功效祛風利濕,清熱止血。主治用于風濕熱痹,腳氣,血痢,便血,痔血,血淋,婦女陰癢,皮膚瘙癢,凍瘡。相關配伍1、治慢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茄子根15g,水煎服;或用茄子根90g,浸白酒500ml,浸泡,7d后取服,每服藥酒15ml,每日2次。(《全國中草藥匯編》)2、治久痢不止:茄根(燒灰)、石榴皮等分。為末,以砂糖水服之。(《綱目》引《簡便單方》)3、治女陰挺出:茄根燒存性,為末,油調在紙上,卷筒安入內,一日一上。(《綱目》引《乾坤秘韞》)4、治痔腫肛垂:茄根60g,苦參15g。煎水熏洗,并溫罨托上,納入之。(《食物中藥與便方》)5、治口中生蕈:用醋漱口,以茄母(燒灰)、飛鹽等分,末,醋調稀,時時擦之。(《綱目》引《摘元方》)6、治牙齒齲痛:①茄根搗汁,頻涂之。②陳茄根燒灰敷之,先以露蜂房煎湯漱過。(《海上名方》)7、治夏月趾腫,不能行走者:九月收茄根懸檐下,逐日煎湯洗之。(《簡便單方》)8、治凍傷:茄子根120g。煎湯熏洗患部,每日1-2次。(《全國中草藥匯編》)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8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汁或燒存性研末調敷。炮制一、采集加工9-10月間,全植物枯萎時連根拔起,除去干葉,洗凈泥土,曬干。二、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須根,洗凈,悶潤,切厚片,干燥,篩去灰屑。形態(tài)特征一年生草本至亞灌木,高60-100cm。莖直立、粗壯,上部分枝,綠色或紫色,無刺或有疏刺,全體被星狀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4.5cm;葉片卵狀橢圓形,長8-18cm,寬5-11cm,先端鈍尖,基部不相等,葉緣常波狀淺裂,表面暗綠色,兩面具星狀柔毛。能孕花單生,不孕花蝎尾狀與能孕花并出;花萼鐘形,頂端5裂,裂片披針形,具星狀柔毛;花冠紫藍色,直徑約3cm,裂片三角形,長約1cm;雄蕊5,花絲短,著生于花冠喉部,花藥黃色,分離,先端孔裂;雌蕊1,子房2室,花柱圓球形,柱頭小。漿果長橢圓形、球形或長柱形,深紫色、淡綠色或黃白色,光滑,基部有宿存萼?;ㄆ?-8月,花后結實。生長環(huán)境原產于亞熱帶,Sendtner認為原產阿拉伯。我國各地均有栽培。鑒別一、 藥材性狀商品多已切成小段。主根通常不明顯,有的略呈短圓錐形,具側根及多數錯綜彎曲須根,表面淺灰黃色。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莖近圓柱形,直徑1-2cm,有分枝,表面黃白色至淺灰黃色,有細密縱皺紋和點狀皮孔;葉痕半月形,并有枝條殘基或枝痕。體輕,質堅硬,斷面不平坦,纖維性,黃白色,中央有淡灰綠色髓部或呈空洞狀。氣微,味微咸。二、 飲片性狀為不規(guī)則的橢圓形或圓形厚片。根細小而彎曲,質堅實,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莖表面棕灰色,光滑,具細密的縱皺紋和黃白色點狀皮孔,有的可見微隆起的半月形葉痕;質輕而堅硬;切面黃白色,纖維性,可見膜狀的髓或中空。氣微,味淡。[1][2][3]糾錯參考資料[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年[2]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中藥大辭典》 .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6年[3] 中科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 .2013年9月【茄根的功效介紹】: 茄根 (《開寶本草》) 【異名】茄母(《摘元方》)。 【來源】為茄科植物茄的根和莖。 植物形態(tài)詳茄子條。 【采集】9~10月間,全植物枯萎時連根拔起,除去干葉,洗凈泥土,曬干。 【藥材】干燥的莖多已切成小段,根為須狀,通常彎曲錯綜,主根不明顯,質堅實,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中心為木質部。 莖圓柱形或扁壓狀圓柱形,有分枝,切斷的枝條長12~20厘米,表面棕灰色,光滑,除具細密的細縱皺紋外,并散布黃白色的點狀皮孔,葉痕半月形,微隆起,每個葉痕上有殘存的枝條或枝痕。 質輕而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不平坦,纖維性,中央有空穴,氣微弱。 以干燥、無葉者為佳。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 【藥理作用】根的提取物有某些抗菌作用。 【性味】甘辛,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②《醫(yī)林纂要》:辛咸,寒。 ③《陸川本草》:性寒,味甘,有小毒。 【功用主治-茄根的功效】治久痢便血,腳氣,齒痛,凍瘡。 ①《開寶本草》:主凍瘡,可煮作湯漬之良。 ②《日用本草》:燒灰敷凍瘡穿爛處。 ③《滇南本草》:行肝氣,洗皮膚瘙癢之風、游走引風,祛婦人下陰濕癢,陰濁瘡。 根、葉,蒸熱治癱瘓。 ④《綱目》:散血消腫,治血淋,下血,血痢,陰挺,齒匿,口蕈。 ⑤《醫(yī)林纂要》:散熱消腫,治風痹。 ⑥《分類草藥性》:治風濕筋骨癱瘓,洗痔瘡。 ⑦《天寶本草》:去下焦?jié)駸?,痰火,腳氣。 ⑧《嶺南采藥錄》:有收斂性。 治赤白下痢。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6錢;或入散劑。 外用:煎水洗、搗汁涂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久痢不止:茄根(燒灰)、石榴皮等分。 為末。 以沙糖水服之。 (《簡便單方》) ②治牙齒齲痛:㈠茄根搗汁,頻涂之。 ㈡陳茄根燒灰敷之,先以露蜂房煎湯漱過。 (《海上名方》) ③治牙痛:茄科以馬尿浸三日,曬炒為末,每用點牙即落。 (《鮑氏小兒方》) ④治女陰挺出:茄根燒存性,為末,油調在紙上,卷筒安入內,一日一上。 (《乾坤生意》) ⑤治夏月趾腫,不能行走者:九月收茄根懸檐下,逐日煎湯洗之。 (《簡便單方》) ⑥治口中生蕈:用醋漱口,以茄母燒灰,飛鹽等分,米醋調稀,時時擦之。 (《摘元方》) 【臨床應用】治療
慢性氣管炎將茄子根制成每毫升含生藥2克之糖漿,每次50毫升,日服2~3次,10天為一療程,連服三療程。 試治68例,近期控制22例,顯效21例,好轉19例,無效6例。 本藥的祛痰作用較好,平喘作用較差,對肺部羅音消失不夠滿意。 服藥后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對肝、腎功能未發(fā)現明顯的影響。茄根具有散血消腫、散熱消腫、抗菌等功效,對下血、血淋、皮膚瘙癢等病癥具有治療作用。中醫(yī)認為,茄子根味甘性寒,清熱利濕,祛風止咳,收斂止血,可用于風濕性關節(jié)炎,老年慢性氣管炎、水腫、久咳、久痢、白帶、遺精、尿血、便血;外用治凍瘡。營養(yǎng)學認為,茄子根含有多種生物堿、維生素B、C,胡蘿卜素、脂肪。這個方子,能輔助治療氣管炎。
2,夏天怎樣防暑
夏天防暑降溫小常識
近日來,由于受強盛的副熱帶高壓控制,我國部分地區(qū)氣溫連創(chuàng)歷史最高記錄,天氣晴朗酷熱,太陽輻射和紫外線強度均達到最高等級。以下為一些生活小常識,供大家參考,請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溫措施,注意身體健康。 一、及時補充水分但應少喝飲料。果汁、可樂、雪碧、汽水等飲料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了會對胃腸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欲。因此,夏季應多喝白開水或淡鹽(糖)開水。
二、口渴后不宜狂飲。勞動和運動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飲用白水,應適當補充些淡鹽(糖)水,因為大量出汗后使人體內鹽分丟失過多,約占汗液的0.5%左右,不及時補充鹽分,則使體內水、鹽比例嚴重失調,導致代謝紊亂。
三、太陽短波輻射最強烈的時間是10時-15時左右,應盡量避開這段時間外出,非出去不可,應在皮膚上涂些防曬護膚品,夏季衣著以淺色為好。
四、不宜過量飲酒。人體在夏季受氣溫影響極易積蘊濕熱,而濕熱過盛又是誘發(fā)皮膚發(fā)生瘡癰腫毒的病因,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濕,無異于火上澆油。
五、飲食不宜過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動時間長,出汗多,消耗大,應適當多吃雞、鴨、瘦肉、魚類、蛋類等營養(yǎng)食品,以滿足人體的代謝需要。
六、午睡時間不宜過長。午睡時間過長,中樞神經會加深抑制,腦內血流量相對減少會減慢代謝過程,導致醒來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七、忌受熱后“快速冷卻”。炎夏,人們外出或勞動歸來,喜歡不是開足電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這樣會使全身毛孔快速閉合,體內熱量反而難以散發(fā),還會因腦部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
八、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調室內外溫差不超過5度為宜,即使天氣再熱,空調室內溫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九、不宜佩戴金屬首飾。金屬裝飾品中的某些金屬沾上汗水,佩戴時,所接觸到的皮膚可能會出現微紅或瘙癢等癥狀,容易引發(fā)接觸性皮炎。炎炎夏日如何防暑 近幾日,酷熱的天氣炙烤著三晉大地,省城各大醫(yī)院因中暑而前來就診的人絡繹不絕。為此,本版特將如何防暑降溫的小知識奉獻給大家,但愿它能為你提供一份清涼、一份舒適。 8種人易中暑 和普通人相比,一些身體素質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現中暑問題,所以在炎熱的天氣里自己和家人就更要注意。 老年人由于皮膚汗腺萎縮和循環(huán)系統功能衰退,肌體散熱不暢。 孕產婦因為懷孕或產后體力消耗大,身體虛弱,如果逗留在通風不良、溫度較高的室內,就容易中暑。 嬰幼兒的各系統發(fā)育不夠完善,體溫調節(jié)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較多,對散熱不利。 炎熱天氣會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經興奮,加重心血管的負荷。尤其是心臟功能不全的,他們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散發(fā)而積蓄,所以容易中暑。糖尿病患者的機體對內外環(huán)境溫度變化反應遲鈍,雖然熱量已經積蓄在體內,但病人的自覺癥狀卻出現得較晚,易引起中暑。 患一些
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為細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體產生內源性致熱原,讓機體產熱加速。炎癥還能使機體釋放出一些物質,使血管痙攣收縮,更不利于散熱而容易中暑。 營養(yǎng)不良的人因為營養(yǎng)素的缺乏使血壓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縮。他們還容易反復腹瀉,導致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而中暑。 服用抗組織胺藥、抗膽堿藥、安眠藥等的人也會產生血管收縮,使體溫調節(jié)中樞發(fā)生障礙,容易中暑。 多喝淡鹽水午后少外出 夏日發(fā)生中暑的多是一些打工者。其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過長,生活環(huán)境惡劣,房間悶熱不通風,營養(yǎng)差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因素。 此外,年老體弱、孕婦、肥胖及有甲亢、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極易發(fā)生中暑。因此,一旦出現頭昏眼花、乏力、口干、惡心嘔吐、發(fā)燒、驚厥、抽搐、無汗、呼吸困難等癥狀,應馬上在陰涼通風處休息片刻或用冷水、冰水濕敷,隨后立即到醫(yī)院就診,如治療不及時,容易引起合并癥,甚至死亡。 要預防中暑的發(fā)生,除了盡量避免在日照最強烈的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還應該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①保持室內通風,降低室溫,室內起碼要有電扇通風、降溫;②高溫下工作時間不宜過久,每天盡量不要超過8小時;③降低勞動強度,備好防暑降溫飲料,盡量多補充淡鹽開水或含鹽飲料;④保證充足睡眠,多吃些營養(yǎng)豐富的水果和蔬菜。⑤盡量穿透氣、散熱的棉質衣服。 夏季良飲是熱茶 盛夏酷暑,飲何種飲料為好?中醫(yī)認為,惟熱茶莫屬。 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溶在熱茶中的咖啡堿、可可堿、茶堿和芳香物質,可興奮大腦神經,有利于對體溫中樞進行調控,并能強心利尿,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腎臟血流量,加快代謝,使體內多余熱量隨尿液排出體外。喝熱茶可促進血液流向體表,汗孔洞開,汗腺舒張,促進汗液排出,散發(fā)熱量。有人測定,喝熱茶9分鐘后可使皮膚溫度降低1℃-2℃,降溫可維持15分鐘以上。 老年人因津液不足,口干舌燥,茶中含的茶多酚、糖類、氨基酸及多種芳香物質可刺激口腔黏膜,促進唾液分泌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加蟹逝职Y、高脂血癥、
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的人,在炎夏易發(fā)生中暑,茶中的茶多酚、維生素C、酯多糖等成分,具有保護心血管健康,降低膽固醇和血脂的作用,并能保護造血功能,升高白細胞,增強抗病能力,因而飲茶對強身防中暑極有裨益。 但飲茶要講科學,飲茶不可過量,茶水以清淡適中為宜,慢慢品味。 豆?jié){解暑又降火 夏天出汗多,能量消耗大,人們一般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消瘦,一方面要消暑,另一方面營養(yǎng)的補充也十分重要。但夏季營養(yǎng)流失太快,不容易吸收;而且進補容易上火,因此夏天進補要以均衡營養(yǎng)、降溫去火為前提,不宜進食燥性補品。你可知道,小小一杯豆?jié){不但能達到進補的目的,同時還有消暑功效。 中醫(yī)認為:豆?jié){性平味甘,有生津潤燥之效,“瀉胃火,治內熱”、“利水下氣,制諸風熱”。眾所周知,綠豆有降暑功效。以黃豆和綠豆為原料做成的“消暑二豆飲”,更具清熱解暑、潤喉止渴之效。同時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養(yǎng)分,經常飲用能均衡人體營養(yǎng),調整內分泌,對降低膽固醇、減輕動脈硬化、高血壓及保肝等有一定的幫助。 下面再介紹一種豆?jié){:百合蓮子漿。 用料:百合10克、蓮子肉10克、銀耳10克;綠豆45克、冰糖或蜂蜜適量。 制法:將百合干和蓮子肉用溫水浸泡至發(fā)軟;將銀耳用水發(fā)開,洗凈摘成小朵;將綠豆浸泡充分,與百合、蓮子、銀耳清洗干凈,一起放入豆?jié){機網罩內,杯體內注入適量清水,機器安裝到位。啟動機器,十幾分鐘后,紅棗蓮子豆?jié){就做好了??筛鶕€人喜好趁熱往杯體內調入白糖或蜂蜜攪勻即成。 特殊人群防暑套 路酷暑來臨,很多抵抗力差的人,如:嬰幼兒、孕婦、老弱者,在高溫環(huán)境里一不留神就會中暑,搶救不及時可能會導致悲劇的發(fā)生。因此,在高溫天氣下,這些特殊人群更應采取措施防中暑。 嬰幼兒:應穿薄的棉質單衣,如果流汗要馬上擦干,盡量不用電扇或冷氣。外出戲水前應選擇不含香精、防曬系數低于15的防曬乳液外擦。室內外溫差不要太大,室溫不低于25℃。冷氣房內最好放一盆水,以免干燥。 孕婦:衣著應涼爽寬大,多吃新鮮蔬菜、新鮮豆制品;經常用溫水擦洗,不要盆浴;不要因為過于貪涼而導致感冒發(fā)生,此外要保證睡眠。 老弱者:保證每天不低于7小時的睡眠,調整飲食保護脾胃,不要多吃辛辣食品,要常吃清淡食物;由于天熱汗多,因此補水顯得很重要,每天要補充至少2500毫升的水分。 一旦有中暑發(fā)生,首先要搬離高溫環(huán)境。用40%濃度的酒精或溫水擦拭全身,并在額頭、腋窩和腹股溝等血管淺表處放置冰袋。若出現高燒、昏迷、抽搐等病情較重者,應及時送醫(yī)院搶救。 家中應備些中藥 藿香正氣液(水、丸、膠囊):主要有降暑解毒、化濕和中之效。臨床凡有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表現為感冒、嘔吐、腹瀉的患者,均可使用。 十滴水:主要用于中暑引起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胃腸不適等。在長途旅行、高溫環(huán)境下工作時,可用此藥預防中暑。 人丹:主要用于因高溫引起的中暑頭痛、
急性胃腸炎(嘔吐、腹痛、腹瀉)、夏季感冒與水土不服等。 暑癥片:具有降暑解毒、化痰開竅、調和胃腸之功效,多用于中暑昏迷者的急救,蘇醒后即可停藥。孕婦忌用。 另外,夏桑菊顆粒、下火王顆粒、抗病毒顆粒以及用菊花、金銀花等沸水沖泡代茶飲,對防治夏日感冒、中暑等,均有良好作用。 中暑外治三法 刺血療法取穴部位:十宣、曲澤、大椎、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常規(guī)消毒后,以三棱針點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對輕癥中暑,刺血后擠出數滴血,片刻諸癥即可消失。重癥中暑者每天可擠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給予清涼飲料,針后約10分鐘患者神志即可清醒,繼而熱退汗出,諸癥消失。 穴位按摩療法輕癥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內關五穴,以單手拇指或雙手指順該穴經絡走向,由輕至重在該穴位上掐壓,緩慢疏推和點按穴位,反復進行3-5分鐘,以局部產生酸、麻、痛、脹感為度。 重癥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陽陵泉、少沖五穴,以點掐、按壓為主,每穴點掐、按壓3-5分鐘。經上述治療后,若條件許可,給予清涼含鹽飲料,或以銀針針刺以上穴位,有增強療效的作用。 擦藥療法取食鹽一把,揉擦兩手腕、雙足心、兩脅、前后心等8處,擦出許多紅點后,患者即覺輕松而愈,適用于先兆中暑或輕度中暑。 科學用“兩水” 入夏后,藿香正氣水與十滴水幾乎都成了家庭中必備的防暑應急藥品,如果兩種藥冒然替用,必將引起不良后果。 藿香正氣水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主治因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所致的頭痛昏重、脘腹脹痛、嘔吐腹瀉等癥。中醫(yī)認為,夏季雖然氣候炎熱,但因天氣驟然變化而防御不及時或因室內空調溫度過低等原因,均會受風寒之邪引發(fā)疾病。而內傷濕滯,則是指人體因受暑濕之邪而引起的脘腹脹痛、惡心嘔吐、腸鳴腹瀉等癥狀。夏季陰雨天氣較多,是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jié),當濕氣侵犯人體脾胃時,則影響脾胃的功能而引發(fā)疾病?,F代醫(yī)學研究證實,藿香正氣水可用于夏季感冒、腸胃型感冒、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等疾病。臨床表現有惡寒發(fā)熱、胸膈滿悶、惡心嘔吐、腸鳴腹瀉者可以服用。 十滴水有健胃、驅風的功效,主治因中暑所致的頭暈惡心,胃腸不適,腹痛等癥。中醫(yī)認為,當暑熱之邪侵入人體后,上蒸清竅故有頭暈或頭痛癥狀。如果暑熱兼濕,使脾胃升降失常,有惡心、胃腸不適、腹痛等癥狀,可急服十滴水。十滴水用于治療中暑,屬于暫短的急性疾病,病程僅數十分鐘或數小時,故在發(fā)病時服用2-5毫升即可。需要提醒的是,因十滴水所含的藥物成分有一定毒性,故不宜多服。 總之,藿香正氣水主要擅長治療夏季風寒濕邪所引起的夏季感冒、胃腸炎等疾病,治療范圍較廣泛,既可治療夏秋的各種感冒及胃腸炎等,亦可用于中暑而引起的胃腸不適。而十滴水僅用于中暑癥,即暑熱引起的頭暈昏迷、胃腸不適等。一藥主治風寒濕之邪所致疾病,一藥主治暑熱濕之邪所致疾病,兩者的功效主治截然不同,因此應對癥選用。
盛夏高溫多吃瓜 多吃各種瓜。冬瓜利尿消炎、清熱解毒,還可以醒酒、減肥。冬瓜皮燒湯可以治療輕度水腫,用冬瓜與蓮葉、薏米燒湯喝,以清濕熱是炎夏的清涼飲料。絲瓜能解暑、祛風化痰、涼血解毒。大便干結者,可把鮮嫩絲瓜去皮切片,油炸做成湯常食??喙虾歇毺氐目喙线埃钐焓澈罂伸钍钋逍?,對胃熱病,濕熱痢疾、嘔吐腹瀉及尿血等癥有較好的效果。黃瓜的細纖維素對腸道中腐敗食物的排出和降低膽固醇有一定的作用。木瓜有利于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南瓜具有補中益氣,消炎止痛、解毒殺蟲等功效,用生南瓜搗汁外敷治療燒傷燙傷,內服則能驅蛔蟲。另外南瓜可促進體內胰島素分泌,有效地降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食品。 多吃涼性蔬菜 夏季蔬菜除南瓜、金瓜屬溫性外,苦瓜、絲瓜、黃瓜、菜瓜、西瓜、甜瓜、蕃茄、茄子、芹菜、落葵(紫角葉)、生菜、蘆筍、豆瓣菜、涼薯等均屬涼性蔬菜。 多吃苦味食品 夏季心火易亢,苦味能泄暑熱和燥暑濕,適當吃些苦味食品能恢復脾胃納運功能,增進食欲??喙稀⒖嗖?、苦丁茶、苦蕎麥、啤酒、苦筍都是夏季防暑的上乘食品,此外,咖啡等苦味食品亦可酌情選用。 伏天不能亂喝水 酷暑之下,人體需要大量飲水。專家提醒,為保障身體健康,伏天喝水需注意“六要”和“六不要”:要慢喝,不要猛飲;要喝溫開水,不要喝冰水;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口渴時再喝;要喝燒開過的水,不要喝生水;要喝新鮮溫開水,不要喝“陳”水;要多喝加淡鹽的溫開水,少喝飲料。 另外,從中醫(yī)的角度看,夏季早餐不宜喝冷飲。早餐宜吃熱食,才能保護胃氣。
喝綠豆水,就是將綠豆煮開的水,不要煮成粥再喝就沒效果了,很管用的,試一下吧!對了,下天不水很重要,不要讓自己過度疲勞了,經常用清水洗洗臉,提一提神喝點綠豆湯,西瓜,不要出去曬太陽多喝些綠豆水等清涼解暑的東西,注意不在太陽底下長時間爆曬。可以用水等勤濕身體以降低體表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