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聽說五味子泡水可以治療保肝降酶但必須據(jù)證配伍它藥請問要配其2,五味子可以和什么藥配用3,黨參麥冬五味子三種藥還可以加一些什么藥補氣補血4,五味子都有什么中藥
1,聽說五味子泡水可以治療保肝降酶但必須據(jù)證配伍它藥請問要配其
保肝降酶乃現(xiàn)代醫(yī)學術(shù)語,怎能以配伍之中醫(yī)理論術(shù)語,若要應用,則要以中醫(yī)的辨證思路的指導下配伍,才是正法,且五味子性味酸澀,用之不當,易可斂邪。這是中醫(yī)的思路。若按現(xiàn)代醫(yī)學、不符合配伍的概念,切五味子不用必須搭配其它藥,它也有保肝的作用。我是來看評論的
2,五味子可以和什么藥配用
人參10g,麥門冬15g,五味子6g。加水煎湯服。 源于《內(nèi)外傷辨惑論》。本方以人參益氣生津,五味子益氣生津、斂肺止汗,麥門冬養(yǎng)陰生津。用于氣陰不足,體倦自汗,短氣懶言,口渴
咽干,脈虛無力;或久咳傷肺,氣陰兩傷,干咳短氣,自汗。 2,五味子散:五味子18g,吳茱萸6g。一同炒香,研為細末。每日2次,每次6g,米飲送服。 源于《本事方》。本方用五味子補腎固澀,吳茱萸散寒燥濕。用于脾腎虛寒有腹瀉,久瀉不止五味子是一種活血舒筋的補藥,所以不需要配其它的藥,用慢火和豬肉或雞肉燉吃效果更佳!五味子同很多藥材都能配伍,但前提是對癥下藥,配藥是嚴肅的,一定要找有經(jīng)驗的中醫(yī)先疹病,才能對癥下藥。
3,黨參麥冬五味子三種藥還可以加一些什么藥補氣補血
黃芪 白術(shù) 當歸 熟地 白芍這都是常用的補氣血的藥,但要注意不能一味吃補藥補,補得過多會瘀滯,像熟地這類補血藥一般都會滋膩礙胃,所以要注意加一些血健活脾的藥物。雖然說中藥副作用很小,但不建議自己抓藥,畢竟中醫(yī)要求辨證論治,用藥講究配伍禁忌,君臣佐使。吃的過多或藥不對癥也會出問題,建議找醫(yī)生對癥下藥??梢灾委熜臍馓撘黄鸬摹靶幕?、氣短、全身乏力”等癥狀。可以加熟地、白術(shù),甘草以增加補血的作用。可以再加點枸杞子,可以潤肺補氣補肝腎,這三味藥是一個成方,叫生脈飲,可以加黃芪,叫黃芪生脈飲。目前這兩種生脈飲,市面上都有成藥出售。主要是補氣,補氣則可生血。但要直接補氣補血,建議吃人參養(yǎng)榮丸或八珍丸。
4,五味子都有什么中藥
五味子,俗稱山花椒、秤砣子、藥五味子、面藤、五梅子等,古醫(yī)書稱它荎蕏、玄及、會及。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拉丁名為FructusSchisandraeChinensis)的果實。多年生落葉藤本。植株可供觀賞,果實習稱“北五味子”,供藥用。中國東北、華北等地都有野生或栽培。以遼寧省所產(chǎn)質(zhì)量最佳,有“遼五味”之稱。蘇聯(lián)、朝鮮、日本也有出產(chǎn)。唐等《新修本草》載“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五味子屬植物在中國約有20種。產(chǎn)于中國中部的華中五味子果實亦入藥,稱“南五味子”。
植物形態(tài)
莖長4~8米,小枝灰褐色,葉倒卵形至橢圓形,生于老枝上的簇生,在幼枝上的互生。開乳白色或淡紅色小花,單性,雌雄同株或異株,單生或簇生于葉腋,有細長花梗。夏秋結(jié)漿果,球形,聚合成穗狀,成熟時呈紫紅色。五味子喜肥喜光,要求疏松、肥沃而濕潤的土壤。幼苗期需一定的陰濕環(huán)境,開花結(jié)果期則要求通風透光。主要用種子繁殖。因種子堅硬,光滑有油層,播前需將種子洗凈層積處理。遼寧省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條播每畝播種5千克左右。苗期須搭蔭棚。第2年或第3年秋季落葉后定植,至第2年搭支架或依天然樹供枝條攀援。每年冬季植株休眠后至春季萌發(fā)前進行剪。夏季需防治葉枯病和卷葉蟲。定植后3~5年進入旺果期。秋后果實呈紫紅色時采摘,曬干或陰干。
用途
五味子果實作中藥功能益氣生津、斂肺滋腎、止瀉、澀精、安神,可治久咳虛喘、津少
口干、遺精久瀉、健忘
失眠等癥。藥理試驗證明能調(diào)節(ji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和抑制過程,促進肌體代謝,調(diào)節(jié)胃液和膽液分泌,對肝炎恢復期轉(zhuǎn)氨酶升高者有降低作用。果皮及成熟種皮含木脂素,是五味子的藥用有效成分,其中包括多種五味子素。種子含脂肪,油脂可制肥皂或機械潤滑油。莖葉及種子均可提取芳香油。
性狀
干燥果實略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毫米。外皮鮮紅色,紫紅色或暗紅色。顯油潤,有不整齊的皺縮。果內(nèi)柔軟,常數(shù)個粘連一起;內(nèi)含種子1~2枚,腎形,棕黃色,有光澤,堅硬,種仁白色。果肉氣微弱而特殊,味酸。種子破碎后有香氣,味辛而苦。以紫紅色、粒大、肉厚、有油性及光澤者為佳。主產(chǎn)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等地,商品習稱\"北五味子\"
五味子商品中尚有一種\"南五味子\",又稱\"西五味子\",主要為植物華中五味子(參見\"血藤\"條)的果實。其果粒較小,紅色,皮發(fā)抱,肉較薄,品質(zhì)較差。產(chǎn)四川、湖北、陜西,山西、云南等地。
藥物學性質(zhì)
【性味歸經(jīng)】:溫;酸、甘;歸肺、心、腎經(jīng)
【化學成分】五味子素(schizandrin)、去氧五味子素(de-oxyschizandrin)、新一味子素(neoschizandrin)、五味子醇(schizan-drol)、五味子酯(schisantherin,gomisin)、A、B、C、D、E、F、G、H、J、K1、K2、K3、L1、L2、M1、M2、N2,O,R等。
【炮制】篩凈灰屑,除去雜質(zhì),置蒸籠內(nèi)蒸透,取出曬干。酒五味子:取揀凈的五味子,加黃酒拌勻,置罐內(nèi),密閉,隔水蒸之,待酒吸盡,取出,曬干。此外尚有用蜜蒸、醋蒸者,方法與酒蒸同(五味子每100斤用黃酒20斤,或用蜂蜜30斤,或用米醋15斤)。
《雷公炮炙論》:\"凡用(五味子)以銅刀劈作兩片,用蜜浸蒸,從巳至申,卻以漿浸二宿,焙干用。\"
【功能與主治】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于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
內(nèi)熱消渴,
心悸失眠。
【用法與用量】1.5~6g。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霉。主要分南五味和北五味,五味子是一味中藥.并不是幾種中藥材的復合.
五味子 落葉木質(zhì)滕本,皮紅褐色,呈小塊狀薄片剝裂,密布圓形凸出皮孔,內(nèi)皮黃綠色。果實為聚合漿果,熟后紅色,近球形,果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成熟。用種子繁殖。
多生在雜木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常見纏繞於喬木或大灌木的樹干上,直達樹頂,影響樹木生長。在庇陰很大和完全裸露的南坡不見有分布。
皮和果實有強烈香氣,可做調(diào)味用,俗稱山胡椒。也可供釀酒用,果實多汁,酸而澀。根和種子可作藥,有興奮作用。秋季紅果累累,可供庭園觀賞。